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乡村行 · 看振兴 > 正文
沙坡头区苹果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
2025-10-11 10:41: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秋日里的沙坡头区永康镇城农村,千亩果园内,沙坡头旱苹果压弯枝头,微风拂过,醉人的果香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

  村民瞿海玲穿梭在果树间,仔细察看苹果的上色情况。“今年的嘎啦果已经卖了1万多元!”她脸上洋溢着笑容,指着另一片果园说,“这剩下的红富士,个头比去年还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9月27日,沙坡头区永康镇城农村村民瞿海玲在苹果园里摘苹果袋。

  望着这片果园,瞿海玲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往事。“1988年刚从红圈村移民到这儿时,满是沙土,种植玉米、麦子等传统作物,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她摩挲着粗糙的树干感慨道。转机发生在1995年,当时村党支部提出利用沙土地耐旱特性种植苹果。她家也跟着试种了5亩。“当时天天担心树苗活不了,是书记带着技术员教我们剪枝、施肥,还帮我们跑市场找销路,硬生生给我们闯出来了一条路。”

  几年过去,苹果园带来的稳定收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跟着书记种苹果,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的城农村,沙坡头旱苹果种植面积已达5800亩,曾经的“薄田”变成了“金果园”,不少村民像瞿海玲一样,靠着苹果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以前种麦子、玉米,忙活大半年也赚不上钱,还可能赔本。现在种苹果,生活真的奔小康了。”正在忙碌的城农村村民刘兆璞接过话头。他告诉记者,靠着苹果的收入,他供完了两个孩子上学,买了小货车,翻修了房子,装上了空调,夏天再也不用守着风扇熬了。

  产业要发展,基础配套设施要跟上。过去,苹果成熟后的储存和销售是村民最大的心病。“拉到路边摆摊,客商压价也只能咬牙卖,卖不完的烂在家里,心疼啊。”城农村村民苏虎俊说。

  这一难题在2019年迎来转机。城农村申请到100万元专项资金,建起了苹果冷库,并于2020年投入使用。“冷库不仅解决了储存难题,让我们能错峰销售,现在陕西、甘肃的客商都开车上门收购,我们坐在家里就能谈价钱,再也不用求人了。”苏虎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富了,村集体也得跟上。”现任城农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成指着果园旁的冷库介绍,冷库出租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收益,彻底填补了集体经济空白。“这笔钱主要用于维修村庄道路和基础设施,反哺乡村建设。”

  如今,“沙坡头旱苹果”名声越来越响,城农村连片果园、配套冷库、农资服务点一应俱全,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站在果园边,望着缀满枝头的“金果果”,刘清成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计划引进苹果深加工技术,开发苹果干、苹果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这颗‘致富果’带给村民更踏实、更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