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乡村行 · 看振兴 > 正文
乡村行·看振兴|海原“红梅杏”的喜与盼
2024-07-17 14:53: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今年,海原红梅杏主产区——史店乡田拐村的群众可高兴了——万亩红梅杏喜获丰收,种植户尝到了和红梅杏一样的“味道”。

  近日,记者走进田拐村69岁老人马忠仁家,房前屋后几棵杏树上,青里透红的红梅杏努力吸收着阳光雨露。马忠仁的老伴虎志兰质朴又热情,见有人来,忙端出西瓜和红梅杏。

  田拐村的院落大多坐北朝南。马忠仁家院子北面的不远处山梁上就是万亩红梅杏基地。2015年,海原县实施旱作节水“坡改梯”工程,经过调研论证,因地制宜将史店乡田拐村、徐坪村后山梁逐步打造成集中连片万亩红梅杏基地。

  这些年,在多方努力下,当初指头粗的红梅杏苗木慢慢成长、偷偷挂果。村民从最初的不看好、观望到积极接受、主动参与。特别是今年,是种植红梅杏以来最旺的丰收年。基地里马忠仁家的红梅杏先期摘了两茬,卖了2000多元。马忠仁高兴地说:“杏树能‘挣’钱了,又多了一条来钱路,好得很!”

  田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俊,自2010年上任以来,见证和全程参与了红梅杏基地建设,也对村里的大情小事了如指掌。他指着后山梁红梅杏基地说,田拐村有974户3618人,耕地37690亩,其中山梁上的7100多亩种了红梅杏,还有2000亩是“隔壁”徐坪村的,两个村加起来近万亩。

  红梅杏喜获丰收,但“喜”之余又有新问题。距离田拐村村部不远处,有一处红梅杏收购点,几名妇女围坐在一堆红梅杏前麻利地分拣装筐。村民杨左荣既是红梅杏种植大户又是代收商。他告诉记者:“近期红梅杏价格下降,从刚开始的每斤5元至8元降到3元左右。”

  分析价格走低的原因,杨左荣认为,一是各地红梅杏集中上市,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二是村里没有冷库,红梅杏采摘后无法保存易烂,给钱就卖;三是宣传没跟上,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竞争力不强,给别的地方做了“嫁衣”,好货没卖上好价。

  收购点门前停放的一辆货车,车牌显示是宁夏区内的。杨左荣说,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客商来了一拨后再没来。最近来的都是周边县区的客商。说话间,又有村民开着三轮车,拉着一筐筐红梅杏而来,但杨左荣已不敢再收。

  “扶上马,还需送一程。”杨左荣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海原红梅杏名气再大点。另外,要建冷库、统一包装,在市场上争取“名分”,这样好货才能卖到好价钱。说话间,几位正在分拣红梅杏的妇女听到杨左荣的话纷纷点赞:“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了!”

  对于群众的呼与盼,杨彦俊表示,今年红梅杏没受冻,喜获丰收,总产量1000吨左右,产值600多万元。村“两委”将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红梅杏发展需要,积极与乡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起努力,进一步解决冷库保鲜、宣传、包装甚至深加工方面的问题,让海原的红梅杏走得更好,群众得到更大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