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15万尾鲈鱼苗经过几个月的成长,集体“搬家”,从室内鱼池分别“搬”到了位于沙坡头区柔远镇镇靖村和常乐镇倪滩村的室外鱼塘。在吃食的召唤下,它们纷纷露头浮出水面,畅游其中。鱼塘一旁的玉米长势正旺,正等着和鲈鱼一起“走”入市场。
中卫市鑫沙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进旭看着水中活泼的鲈鱼,不禁和记者讲起了鲈鱼培育过程:“鱼苗刚入手时,1000尾鱼苗总共只有一斤重,每尾鱼苗经过室内鱼池培育后,增重至100克。室外水温达到20摄氏度左右时,便可将鱼苗移至室外鱼塘,室内鱼池的水作为养料浇玉米地。”从汪进旭的话中,记者得知室内鱼池的水循环系统才是真正的“主角”。
水产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为何会协同共生?
“这是我们最近新尝试的工厂化循环水鲈鱼养殖项目,可以实现一水两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汪进旭一边答疑一边带记者到室内鱼池一探究竟。
原来,工厂化循环水鲈鱼养殖项目就是平时常说的“鱼菜共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水产养殖中,鱼的排泄物会导致水体中氨、氮成分增加,毒性增大。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通过水循环设备处理后,水中的氨、氮被微生物分解,最终成为可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的硝酸盐。整个过程使室内鱼池养鱼不用换水,且不用担心水质,经济作物种植减少施肥量,但营养供给充足。
“一池活水,循环于养鱼与农作物种植之间,不仅降低了种养成本,还提高了收益,实现了节约水、节约资源的双赢。”汪进旭说,该项目于今年1月正式投用,总投资510万元,建设16口八角水泥鱼池和2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总计可培育32万尾大规格鲈鱼鱼苗,养殖成鱼3.2万公斤,可为800亩饲料玉米减少20%的化肥用量,全年节水6100立方米。项目实施至今共培育15万尾鱼苗,预计到10月可培育出鲈鱼成鱼7.5万公斤,总收入可达330万元,利润约65万元。
“鱼菜共生”系统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也让涉及到的村民谋得了红利。“这片鱼塘是‘三村共渔’水产养殖项目的实施地,整合了柔远镇施庙、柔远、镇靖3村的村集体经济资金共300万元。”镇靖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振忠说,预计到今年10月,鲈鱼成鱼重量达到一斤二两左右时就可出池售卖产生经济效益,推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