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络评论 > 正文
以“小”见“大”推动作风建设
2025-10-28 17:51: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古训出自于《资治通鉴》,穿越千年,却依然掷地有声。它昭示着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伟大成就始于点滴积累,高尚德行源于细节坚守。 

  这一智慧箴言,对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而言,既是历史镜鉴,更是实践指南——唯有于细微处较真、在小事上用力,方能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实根基。 

  作风建设从无“小事”可言,细微之处恰恰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许多作风问题的滋生,往往始于对“小节”的松懈。一杯酒、一张卡、一次违规宴请,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腐蚀思想防线的“温水”;一次推诿、一句冷语、一回敷衍了事,表面是工作疏漏,实则是背离初心使命的前兆。东汉羊续“悬鱼拒贿”,以一条鱼划清公私界限;北宋包拯“不持一砚”,用一方砚台坚守清廉底线。这些流传千古的典故反复证明,“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作风防线的失守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小事上的步步退让中逐渐崩塌。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共产党人向来将“慎微”精神融入血脉。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让党在与群众的鱼水深情中筑牢根基;新时代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业功面对基层送来的宣纸断然拒绝,直言“党性阵地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用行动诠释着对细节的坚守。从革命先辈到时代楷模,他们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自觉,在点滴小事中践行初心,为作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实践,更是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的生动范例。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至今,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到规范“节日人情往来”,一系列靶向精准的举措,瞄准的都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解决的却是作风建设中的“顽疾”。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的有效整治,让党风政风持续净化,让干部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彰显出“尽小慎微”在作风建设中的巨大能量。 

  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尽小”“慎微”既是永恒课题,也是终身必修课。对党员干部而言,当以小事小节为镜,在为民服务中办好每一件“柴米油盐”的民生小事,在权力运行中守住每一个“苗头倾向”的细微关口,在日常工作中绷紧每一根“纪律规矩”的思想弦。 

  不弃微末,方能行稳致远;久久为功,才可筑牢根基。唯有将“尽小慎微”的理念融入作风建设的全过程,从细微处发力、在常态化中坚守,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惠及于民,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根基。 (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