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奶奶,又给于阿姨送早餐啦?”清晨7时许,中宁县城电厂家园小区的楼道里,保洁员笑着和拎着保温桶的居民丁文霞打招呼。73岁的丁文霞脚步不停,一边应着一边轻车熟路地叩响了202室的门:“老姐姐,今天熬了小米粥,配你爱吃的花卷。”门内,黄秀珍老人早已备好咸菜,笑吟吟地迎她进门。
这样温情的互动,是两位老人之间的日常。而这也是中宁县宁安镇红苑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动缩影。作为一个聚居着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等多个民族,有逾5000户居民的互嵌融居社区,红苑社区近年来探索以“党群共建、文化共融、服务共享、治理共促”的“四共”机制为抓手,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灿烂绽放,并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以前想找邻居聊聊天,都没个固定地方。”丁文霞老人感慨道,“现在好了,有了‘石榴籽小院’,大家经常聚在这里,比在自家还自在。”
她口中的“石榴籽小院”,是社区整合电厂家园闲置房屋改造而成的“红邻聚”党群服务驿站。在这里,棋牌桌、书架一应俱全,还陈列着各族居民一起制作的手工艺品,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核心空间。
“我们依托‘四联四化’机制,把在职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都发动起来,形成服务合力。”红苑社区党支部书记蒋文娟介绍,社区通过“需求菜单”精准对接居民所需。丁文霞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冬天,邻居于梅芳摔伤,我联系社区后,他们当天就协调医护上门,还帮忙申请了临时救助。有党组织在,我们心里踏实。”
据了解,社区通过“一书三单”机制,联合7家单位、3所学校、234家商户共建,仅2023年就开展“情暖冬至”“书香润童心”等活动20余场,让各族居民在共建共享中越走越近。
文化的交流,是增进认同最温暖的途径。“我们社区有4支文艺团队,80多名骨干。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社区都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春节时各族居民一起耍社火、写春联;中秋节大家围坐一起做月饼、话家常……”蒋文娟说。
“社区还组织了红色讲师团,‘小板凳’院落会给我们讲民族团结故事,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居民马德仁回忆,去年社区开办的毛笔书法班上,大家一起研墨挥毫,互相点评作品,其乐融融。此外,社区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评选,让榜样的力量浸润人心,凝聚共识。
社区和谐,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参与。红苑社区整合1500余名志愿者,成立了“石榴籽”服务队、“红领巾小分队”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
“在社区的带动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被服务者’自愿加入志愿者行列。”蒋文娟说,社区针对居民不同需求,组织志愿者提供就业指导、社保代办、矛盾调解等精细化服务,累计提供就业信息135条,落实社保补贴30人,服务退休老人534人。
“罗大爷,又在巡查楼道啊?”如今在金岸家园C区,居民经常能看到罗进仁忙碌的身影。这位少数民族老人,如今是社区里有名的“楼道监督员”,但谁能想到,一年前他还因为楼道堆放杂物的问题,和物业产生过矛盾。
“我从农村来,习惯把东西都留着,觉得扔了可惜。”罗进仁说,当时因语言沟通不畅,他总觉得被针对。社区得知后,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组织了一场“民族团结议事会”,邀请不同民族的居民代表和他一起唠家常。“邻居们没有指责我,反而理解我的习惯,耐心讲解安全隐患,后来我也想通了。”罗进仁说。事后,社区工作人员帮他整理杂物,志愿者送来收纳箱,教他垃圾分类。如今,罗进仁不仅主动清理楼道,还积极劝导他人。
“社区治理不是单靠哪一方,得让各族居民都参与进来。”蒋文娟总结道,社区构建了“纵向四级、横向三域”的治理机制,通过“红色议事联络员+三会”“线上平台+联心卡”等方式,及时响应居民诉求,用互助、理解与包容,共同守护社区这个和谐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