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原县贾塘乡黄坪村篮球场内,56个彩绘“情节凳”沿着球场两边依次排开,如同56个民族紧紧相依。这个辖5个自然村、3022人的村庄,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为品牌,通过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与文化浸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肌理,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移风易俗示范村等称号。
机制为纲:织密民族团结“一张网”
7月31日,在黄坪村的“党群议事亭”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学宝正和几个养殖大户讨论饲草种植技术。这个由村党支部牵头打造的议事平台,如今已成为群众共商村务的“连心桥”。“以前各忙各的,现在坐在一个亭子里算增收账,比亲戚还亲。”村民马明贵的话道出了黄坪村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
近日,在黄坪村“党群议事亭”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学宝和养殖大户讨论饲草种植技术。
今年以来,黄坪村构建的“乡+村+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将832户村民纳入32个微网格,由党员带头担任网格员,实现网网互联、格格互融。通过完善“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机制,村里的肉牛养殖合作社选址、文化广场建设等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共同商议。自2024年以来,全村通过网格收集并解决群众住房、用水等民生问题22件。
在制度保障下,村党支部牵头组建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活动40余场次。队员们既有老党员,也有致富能手,他们在春耕时节帮助缺少劳力的村民播种,在节日里共同编排文艺节目,让互助成了村里最动人的风景。
产业为桥:共走致富增收“一条路”
走进海原县益民农牧科技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田进英正和技术员张志福察看牛犊生长情况。“跟着合作社干,去年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乡亲们抱团发展,谁也不掉队。”田进英的话折射出产业融合带来的民族团结新活力。
近日,黄坪村村民田广虎在自家牛舍中喂牛。
近年来,黄坪村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饲草种植等特色产业。全村实现户户养牛、家家种草,培育劳务经纪人10人、运输司机231人,带动750余人务工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35%。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5.34万元跃升至现在的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430元,群众在产业链上结成了“经济共同体”。
在人才培训实践基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基地”的模式让村民受益。去年以来,村里举办养殖技术、农机操作等培训10场次,共500余人次参与,培养出像田进福这样的技术结对户14对。
文化为魂:共筑和美家园“一幅画”
在村民田广虎家中,儿媳李女儿正和婆婆在打理小菜园。嫁到这个家10年来,李女儿从未和公婆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家人和睦相处。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黄坪村“石榴籽广场”,孩子们围着文化主题墙学唱歌曲,墙上绘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活教材”。
近日,黄坪村村民们在“石榴籽广场”上打篮球。
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学宝介绍,黄坪村实施的“六培工程”,通过人才培养让能人带头,典型培树让榜样引路,群众培训给每家每户“充电”,设施培固打通发展动脉,产业培育让广大群众绑成“利益共同体”。目前,村里培育各类先进典型124人,每季度都对全村进行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个人及家庭进行评选。
从议事亭里的共商共治,到产业链上的携手共赢,再到文化活动中的情感交融,黄坪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实践,书写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