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10点,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完全小学的操场上,各年级学生正进行大课间体能锻炼,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操场角落的爱心食堂同样热闹非凡,锅铲碰撞间,饭菜香气渐渐在校园里蔓延。
这座2012年投运的食堂,在学校师生口中有着一个温暖的昵称——妈妈食堂。为何有此称呼?校长马永忠解释道:“食堂现有21名炊工,其中13名都是在校学生的妈妈,她们用家常手艺和细心照料,让孩子们在学校也能尝到家里的味道。”
“我今年9月开始在食堂务工,主要负责洗菜、切菜等,我的小孩在读四年级。”食堂备菜间里,员工王霞女正将洗好的南瓜切块,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是一位全职妈妈,家庭收入靠孩子父亲在外务工,一直想找一份工作,但很难兼顾照顾小孩。

今年,得知学校招聘学生家长到食堂帮厨后便果断报了名,最终通过体检和培训,入职上岗。“现在每天早上7点跟孩子一起到校。”王霞女说,她目前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
中午12点,下课铃声准时响起,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走向食堂。餐桌上,茭瓜炒牛肉、蒜蓉西蓝花、清炒南瓜搭配西红柿鸡蛋汤,营养均衡的饭菜冒着热气,让人食欲大增。
“今天的茭瓜炒牛肉是我妈妈做的,跟家里一个味儿,真香!”午餐时间,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完全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马玥与同学们围坐在餐桌旁,开心地分享着美食。妈妈李小霞每天忙完手中活计后,都会来就餐区看看女儿,看着女儿大口吃饭的样子,眼里满是幸福。
“之前老大上一年级时,我总担心他在学校吃得不健康、吃不饱,刚好看到学校招聘食堂厨师,就果断报了名。”李小霞告诉记者,如今她在食堂已经工作了13年,从当年照顾刚入学的大儿子,到现在照料上六年级的小女儿,她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食堂的饭菜陪伴下成长。
“作为妈妈,我知道孩子们喜欢吃什么、需要补什么,做菜时会特意减盐减辣,注重营养搭配,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李小霞说。
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完全小学始建于1985年,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42名。近年来,为切实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创新校园食堂监管与服务模式,学校积极推进“妈妈食堂”建设,通过联动学校、凝聚家长力量,构建“家校协同共治”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新格局,让校园餐食成为学生的“幸福餐”、家长的“安心餐”。
“‘妈妈食堂’并非简单的‘家长就业’,我们建立了一套‘岗前培训+全程参与+动态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所有家长从业者需通过食品安全知识、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中,她们不仅承担洗菜、切配、留样等基础工作,还会对食材验收、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记录,发现问题可直接向学校后勤部门或教育局反馈。”马永忠说。
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完全小学“妈妈食堂”在中卫市中宁县不是个例,截至目前,中卫市中宁县77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已有91名学生家长入职成为“妈妈炊工”。
“我们将持续深化‘妈妈食堂’建设内涵,在中卫市中宁县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推动‘妈妈帮工’队伍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更广范围的温情供餐服务。同时,探索建立‘家长监督员’轮值制度,让更多家长参与校园食堂管理,真正实现家校携手,共护舌尖安全。”中卫市中宁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永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