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守护历史根脉 赓续文化薪火—— 中卫市创新实践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2025-08-18 10:06: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生动例证。

近日,沙坡头区文物普查队队员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近年来,中卫市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实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目前,中卫境内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4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24处、市县级60多处。馆藏可移动文物55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1件。

  这些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深刻昭示着中卫区域文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与时间赛跑,实施文物救援

  去年,海原县在巡查中发现:该县关桥乡贺家堡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临时驻地遗址墙体开裂严重,堡内房屋坍塌过半,荒草丛生,见证长征的红色印记正面临消失风险。

  一场“革命文物抢救工程”立即启动。海原县迅速编制修缮工程方案,成功争取到460余万元专项资金。目前,该遗址修缮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开工在即。

  与此同时,在沙坡头区北山深处,另一场文物救援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大麦地岩画,这里拥有6800多幅岩画、2万多个个体图案,被称为我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珍贵“陈列馆”,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邻的照壁山铜矿遗址,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汉代形成规模,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近日,在大麦地岩画照壁山铜矿保护利用项目二标段现场,保护研究基地主体已封顶,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屋面工程和墙体砌筑。整个项目计划建设2000平方米保护研究基地、智能展示系统、观测台等,并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同步完善道路、防洪堤、安防系统等基础设施。

  “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显著提升了文物抵御风险的能力,夯实了安全防护体系,更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旅深度融合具有深远意义。”中卫市博物馆馆长孙学锋说。

以创新为翼,筑牢保护防线

  筑牢文物保护根基,普查先行是关键。

  2023年以来,中卫市积极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这是我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元宵节刚过,中卫市文物普查队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中,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资源目录。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地调查文物点952处,其中,复查“三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804处,完成率达100%,新发现文物点148处。系统梳理整合了长城资源、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专项数据,正稳步推进数据审核与新发现文物认定。

  沙坡头区普查工作抽调14名业务骨干组建工作队,调查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04处,新发现文物28处。“文物普查对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结合新线索,不断完善文物资源数据库。”沙坡头区文物普查队队员王华杰说。

  面对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中卫市创新工作机制,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明确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强化文物保护“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结合大麦地岩画保护实际,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大麦地岩画保护的决定》,为大麦地岩画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文物保护宣传同样创新形式。除常态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长城保护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外,通过“中卫市博物馆联盟”平台,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之夜、“红领巾”讲解员、文博课堂等一系列特色研学活动,并利用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增强宣传效应。

凭传承之力,推动古艺新生

  文物保护不仅关乎过往,更连接当下与未来,关键在于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早年对中卫古建筑进行修缮。(资料照片)

  今年,陈进德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1983年,古建筑群中卫高庙翻修,开展古建彩画保护工作,陈进德应召参与,从此与古建筑彩绘结下不解之缘。

  “从那时起,好像几十年从没离开过高庙。”这些年来,陈进德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里。2021年,建筑彩绘(中卫建筑彩绘)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中卫高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年,陈进德的足迹遍布周边省市,不仅传承了建筑彩绘技艺,还带动残疾人就业,为中卫非遗保护贡献力量。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审美。他也成为中卫建筑彩绘的代表性人物。

  在沙坡头区,沉寂的黄河古瓷技艺也在新时代重燃窑火。

  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联合老匠人李成仁组建团队,潜心复刻揉泥、拉坯、修坯等18道古法工艺。

  “仅黄河泥就需淘洗7次去砂。”姚思杰说,团队经多年实地勘察,在黄河滩涂20余处取样,最终锁定沙坡头区常乐镇古河床的紫红色黏土作为最佳原料。

  泥坯在手艺人指尖化作茶盏、执壶;窑火跃动,黄河泥在1280摄氏度高温下幻化出“窑变”奇观……如今,品卫文创园年产黄河古瓷逾万件,30%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海外,千年窑火得以生生不息。

  除陈敬德、姚思杰外,中卫还有众多默默奉献的文物守护者。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1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4人。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中卫大地上,历史遗珍、自然瑰宝与红色印记星罗棋布,无声诉说着悠远文脉。我们坚信,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工作,深入挖掘文物历史内涵,一定能让古老文物焕发时代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