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水清岸绿、黄河沙漠尽显雄浑。这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是中卫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
香山湖畔美景怡人。(8月12日摄)
中卫扼守宁夏“西大门”,地处黄河前套之首,是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工业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阵痛。时序更替,步履不停。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中卫市坚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了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良性互动。
铁腕治污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过去,不论是城区还是工业园区的工地,大面积黄土裸露,作业车辆经过时扬尘四起,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灰尘,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如今,工地不再尘土飞扬,裸露的地表被绿色密网严密覆盖。8月10日,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项目负责人站在工地门口,指向一排整齐排列的细密水雾喷头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喷淋系统,也是‘绿网卫士’。”
这些变化,源于中卫市深入实施的“四尘同治”措施。昔日工地扬尘弥漫的景象渐成历史,市民推开窗户,清新洁净的空气扑面而来。近年来,中卫市围绕空气污染治理展开攻坚战,重点加强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源头管控。
碧水保卫战同样成效显著。中卫市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及溯源,排口整治率达100%;完成市辖区黑臭水体排查,实现城市黑臭水体阶段性清零;开展城市及农村水源地“全覆盖”执法检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今年,我们还创新构建‘国控+区控+微型水站’三级联动监测体系,形成立体化、智能化的监测网络,守牢水生态环境安全生命线,实现对中卫市水生态环境全域精准监测。”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孙晓洁说。
改变不止于空气和水。中卫市完成2个重点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启动3个优先监管地块治理,推进华御化工、蓝丰精细化工蒸发池及明盛染化旧厂区外渣场地下水风险管控修复。数据显示,原明盛染化旧厂区外渣场污染物总量减少超80%,地下水污染面积减小59.2%;华御化工、蓝丰精细化工蒸发池污染物总量减少超80%,地下水污染面积减小64.7%。土壤污染防治的深耕细作,正悄然重塑着城市的健康底色。
监测数据无声诉说着变化:今年上半年,城区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6.3%,改善幅度居全区首位;黄河过境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进出”;全市无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水、气、土的深层净化,重塑了中卫大地的呼吸与脉动。
改革创新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中卫市以排污权改革为突破口,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创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新局面。这项改革不仅推动了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更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卫市通过完善排污权交易政策制度、科学核算排污权确权“四笔账”、开展排污权竞价交易、创新排污权抵押融资等举措,构建起“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排污权管理体系。
宁夏宁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自治区铝基链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去年该公司以有偿取得的排污权和部分设备资产为基础抵质押品,向中国建设银行中宁支行抵押贷款2.4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难题,成为中卫目前排污权贷款授信金额最高的企业。
“没想到排污权也能抵押贷款,当时公司正在推进年产5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宁夏宁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环部经理李鹏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公司以2.83吨二氧化硫、23吨氮氧化物、3.29吨化学需氧量、0.66吨氨氮排污权进行抵押贷款,用21万元指标以“排污权+”组合抵押形式撬动了2.4亿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在推进排污权改革的同时,中卫市生态环境系统强化环评审批要素保障,全面推广行政执法办案系统。该系统整合移动执法、处罚案件管理等功能,实现现场检查、调查取证、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全过程可溯、全环节管理、全流程约束。
“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统一规范执法办案程序,执法人员可线上统一制作行政执法文书,并可使用‘宁政通’进行案件审签流程,提高案件办理审签效率,解决部分县(区)因行政区域跨度大、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负责人杨智涛介绍说,这种智慧化监管模式,既提升了执法效率,又确保了执法公正透明。
共建共享 收获生态惠民成果
8月的中卫,绿树成荫。傍晚时分,香山公园内,老人们舒展身姿锻炼身体,孩童们追逐嬉戏,鸟群掠过湖面,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现在空气好了,每天来跑步成了享受。”市民王新城和老伴养成了傍晚慢跑的习惯,正是中卫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这份“绿色福利”背后,折射的是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中卫市坚持生态优先、服务发展、资源惠民、提升效益和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修复,加强项目规划用地保障,奋力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南部山区完成营造林22.58万亩,各县(区)国土绿化总面积达11.04万亩,全市生态绿化工程有序推进。
除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卫市还全面加强重要湿地保护工作,实施湖泊清淤111公里、岸坡整治98公里,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34.7%。按照规划目标任务,2025年中卫将完成荒漠化治理118.2万亩,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9.43%、59%。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梳理过去,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理念已广植人心;展望未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信心愈发坚定。在生态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中卫正一路生花,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让这片土地的生态之美持续绽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