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石头缝里长出的中卫硒砂瓜,咋就成了“瓜中至尊宝”?
2025-08-12 09:17: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8月8日,记者前往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深井村,看见路边集中连片的压砂地里铺着圆滚滚的硒砂瓜——深绿条纹上印着石痕,切开时发出“咔嚓”脆响,鲜红瓜瓤入口沙、脆、甜……被称作“瓜中至尊宝”的中卫硒砂瓜,广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追捧。它的逆袭故事里,不仅藏着一项产业的振兴密码,也写满群众致富的欢喜。

  溯源:砂石田里的生机,从“靠天吃饭”到“向石要粮”

  “脚下这片地,几十年了不断造福百姓。”宁夏硒市珍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蹲在深井村的瓜田,抓起一把掺着碎石的土壤搓了搓,“这土含硒,石头能保墒。打我记事起,父辈就用这种方式种瓜,一直延续到现在。”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井村人,张勇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始于“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深井村是一片荒滩。村民以种小麦、糜子为主,温饱都是难题。”

  这个时期这片土地上的村民,过的大抵都是一样的日子。邻村磙子井村村民任广文,也在为一家人的口粮犯愁。“种麦子亩产不足百斤,忙一年连孩子学费都凑不齐。”他回忆,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贫瘠土地叹气。

  香山、兴仁、喊叫水一带,是宁夏有名的“旱腰带”: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裸露的黄土遇风成沙、遇雨成泥,当地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生存,琢磨着改变现状。

  一代代人的摸索中,大家发现:把山上的砂石铺在田里,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白天吸热、夜晚放热,让作物在温差里积攒养分。

  正因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村民开始利用砂地种植硒砂瓜,开启了40多年的硒砂瓜发展历程。

  张勇至今记得,那时候种瓜的人少,物以稀为贵,种瓜的收成很好。

  瓜品质好还能卖上价,消息传开后,张勇家也动了心。“我们从山上拉石头,铺了3亩压砂田。那时没技术指导,也没销路,瓜熟了就在路边等贩子,几分钱一斤,好歹能解决温饱。”但随着种瓜的人逐年增多,到了新世纪初,硒砂瓜不再稀罕。年轻气盛的张勇觉得“种瓜没出息”,便放弃种瓜外出打工。

  “2002年我在兰州打工,路过当地最大的菜市场,看到摊位上的西瓜,一问价格不便宜。”张勇突然想起家里压砂田里的瓜,“咱那瓜随便一个都比这大、比这好吃,凭啥卖不上价?”他当即决定重操旧业,回家种瓜。

  2003年,张勇揣着打工攒的3000元钱回了村。此时压砂瓜种植已有一定规模,“村里十几户人家连片种了几十亩,当时还没正经名字,大家都叫‘西砂瓜’。后来有人觉得‘西砂’不够贴切,这瓜是靠石头压出来的,就在‘西’字旁边加了‘石’字旁,成了‘硒砂瓜’。没想到后来检测发现,这瓜真含硒!‘硒砂瓜’这名字,算是歪打正着。”张勇笑着说。

  而真正让硒砂瓜“破土而出”的,是政策东风。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发展经济的春风吹到了瓜地。政府将硒砂瓜种植列为“拔穷根工程”,派农技人员驻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免费发放瓜种和地膜,还有资金补贴。大家信心大增,干劲十足。张勇说,从最初的几亩瓜田到如今的上万亩,大家对日子充满希望。

  民生:硒砂瓜改写命运,从“穷窝窝”到“小康家”

  任广文的手机相册里,有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是2004年的土坯房,墙皮斑驳,窗户糊着塑料布;另一张是如今在市区买的三居室,家具电器齐全。“这都是硒砂瓜给的好日子。”任广文由衷感慨。

  2005年,任广文种的10亩硒砂瓜收获3万多元,刨去成本还剩2万多元。“当时把钱攥在手里,整夜睡不着,这比种10年粮食挣得还多!”这让他信心倍增,第二年就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随着技术成熟,他种的瓜越来越好,亩产从3000斤涨到5000斤,价格从每斤几分钱涨到一元多,种植面积也扩展到600亩,年收入稳定在几十万元。

  张勇的“转身”同样充满戏剧性。初尝硒砂瓜的甜头后,他一心扎进硒砂瓜的种植销售中。2007年,当别人还不知道“合作社”是什么时,他牵头成立了中卫市第一家硒砂瓜农业合作社。

  张勇还记得硒砂瓜最火爆的日子:“有次在村里收瓜,手机没信号,跑到有信号的地方一看,卡上多了20万元,全是客商打过来的定金。”那些年,他跑遍全国30多个城市的批发市场,把硒砂瓜送进多地的超市、农贸市场。“以前村民见了我问今天吃啥,现在见了问明天发几辆车。”张勇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从土坯房搬进城里的楼房,还买了小轿车。

  “今年香山乡共种植硒砂瓜12.84万亩,目前已销售9万余亩、20余万吨,头茬15斤以上的优质硒砂瓜‘中’字标张贴率达95%以上。”香山乡副乡长田进成说。

  硒砂瓜产业带动的远不止香山乡。兴仁镇的兴业宾馆,66间客房每年七八月都爆满,负责人董建强说:“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有,提前一个月订房都未必有。农户家的平房都租出去了。”兴业宾馆对面马文泉的餐馆,每年硒砂瓜成熟季能赚30多万元,占全年收入的六成,“以前镇上就两家餐馆,现在开到20多家,全靠这瓜撑着。”

  硒砂瓜“闯”进村民生活后,变化实实在在:从土坯房到楼房,从凑学费到送子女上大学,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破局:从“无名瓜”到“至尊宝”,品牌之路的逆袭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石头缝里长出的硒砂瓜,甜度高达15度!”瓜农郑立辉的抖音直播间里,他举着刚切开的硒砂瓜,鲜红瓜瓤映着阳光,屏幕上“下单”的评论刷个不停。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直播带货卖全国”,硒砂瓜的品牌逆袭,离不开张勇、任广文这样的瓜农探索。“以前种瓜凭经验,现在全靠标准。”张勇说,“我们挑硒砂瓜特别严格,从甜度、水分到瓜皮厚度都有讲究。”为保证品质,他带头搞“绿色认证”,禁用高毒农药,推广有机肥。标准化让硒砂瓜在市场站稳脚跟,收购价从每斤0.5元涨到1元多。

  2012年,“中卫硒砂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了品牌化的转折点。为拓展销路,张勇跑遍全国批发市场,在北上广深建立销售点,“以前是‘瓜等客’,现在是‘客等瓜’,每年瓜还没熟,就有客商打定金。”

  文化赋能让硒砂瓜更有“魂”。连续多年,中卫市举办硒砂瓜上市产销对接活动,全国各地的客商、瓜农和嘉宾齐聚。吃瓜比赛、瓜王大赛、特色美食区……能吸引好几万游客。

  从“卖产品”到“卖标准”,石头缝里长出的硒砂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启示:“土特产”突围,乡村振兴的产业探索

  立足特色、不盲目跟风是前提。“中卫的干旱与砂石,曾被看作劣势,却因硒砂瓜变成了优势。”张勇说,当年在外打工时,他见过不少地方跟风种果树、搞养殖,最后赔了钱,“咱这地种玉米、小麦肯定不行,但种西瓜有石头帮忙、有硒元素,这就是咱的底气。”

  绿色发展、生态平衡是关键。压砂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减少了水土流失。“以前担心种瓜破坏生态,而现在发现只要科学种植,砂石地也能越种越肥。我们推行‘轮作休耕’制度,每隔几年让土地‘歇一歇’。”张勇说。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是保障。中宁县喊叫水乡瓜农金学文记得,以前政府组织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技术,还帮忙联系订单。他感慨:“政府给了政策支持,这份支持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如今,硒砂瓜正从“有名气”向“有价值”“有韧性”升级。今年瓜农手中的防伪溯源标识有了新变化——统一规范的“中”字标正式启用。为强化质量追溯体系,中卫市在全市统一使用“中”字防伪溯源标识。新版标识通过统一招标印制,覆盖各主产区种植户,整合了产区信息、种植主体、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等20余项关键数据,消费者扫码可查详细信息,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追溯。据了解,今年共印制专用标识8500万枚,确保每一个流向市场的硒砂瓜都可追溯。

  从“无名瓜”到“瓜中至尊宝”,有土地的馈赠,有智慧的结晶,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真正的“至尊瓜”,从来不是天生的幸运,而是顺应自然、勇于探索的智慧,是政府与群众同心协力、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