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清晨的阳光洒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的商业街上,木雕匠人任永祥正俯身雕琢一块黄河古木,刻刀下的羊皮筏子图案渐渐清晰。“工作室搬来后,政府不仅免了房租,还帮着对接游客资源,现在我的作品销量越来越好。”任永祥说。这个从外地来的手艺人,如今成了沙坡头文旅人才队伍里的熟面孔。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星空在野民宿。
在沙坡头区,像任永祥这样扎根的人才,正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汇聚。近年来,沙坡头区文旅人才版图持续扩容,不仅诞生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乡村工匠,还吸引了20余名“新村民”带着梦想而来。
苏醒是沙坡头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顾问团成员。2022年,苏醒带领团队扎根鸣钟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工作,精心规划设计了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项目。2023年,苏醒带队成立合美乡创营团队,长期耕耘于沙坡头区乡村振兴领域,为沙坡头区乡村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背后是沙坡头区打破常规的引才思路。“不管是成名已久的专家,还是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只要能为文旅添彩,我们都敞开大门。”沙坡头区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局长万静说。
近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卫复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房志农,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村,为江西南昌“种子少年远征腾格里”研学旅行团的20名师生讲授岩画复刻技艺。
去年夏天的“星星的故乡·金蛙国际艺术节”让这片沙漠成了艺术热土,广州美术学院黄露教授带着学生在沙漠里办展,回去后就促成了高校与当地的美育合作基地。更令人惊喜的是,那场艺术节吸引来的厦门美育企业,如今已在沙坡头落地了常态化艺术培训项目,每周都有本地孩子跟着沿海来的老师学画画。
本土人才的成长,同样浸润着精心培育的养分。沙坡头区旅游协会会长朱文军翻着培训台账:“去年7期培训班,从直播带货到双语讲解,1100多号人轮着‘充电’。”从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到导游,再到农家乐经营主体,一系列培训让文旅行业标杆化服务人才队伍愈发壮大。
今年,沙坡头区又创新“在地协会+外地名校”模式,请来莫干山的民宿管家手把手教学:“铺床要让被角与床沿成45度,递茶必须双手托杯……”这场“理论+实操+游学”的特训营,让学员从农家乐服务员蜕变成专业民宿管家。
在900余万元真金白银的“坡好+”全域旅游扶持政策的牵引下,沙坡头区聚焦打造宁夏首个“文旅人才互帮共建+民宿管家精品劳务输出”示范品牌,设置了民宿管家专业技能、运营管理、文化特色等五大模块,邀请民宿领域知名专家开展全年6期以上、每期为期5天的量身定制培训,年度计划培训区内外民宿管家300余人。
这些人才的智慧,正悄悄改变着沙坡头区的模式。在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河海大学藜麦专家吴夏蕊将工作室搬进鸣钟村,创新发展“农+旅>2”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制埙名家李蕴林在鸣沙村创办个人文化工作室,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乐器……这些人才的“进驻”,为沙坡头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沙坡头区还以在地文旅人才为底牌,巧借神州研学、脚印中国、小小骑士等领军品牌之力,探索文旅、体旅、研旅融合发展模式。
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长流水村等涌现出多元产业发展新场景。沙漠治沙观星游学、何滩村非遗流水席等一批特色点位蓬勃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产业发展矩阵逐步形成。
从“请进来”到“育得出”,从“搭舞台”到“结硕果”,沙坡头区用一套人才工作“组合拳”,让文旅人才如繁星汇聚,照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里,每一位人才都是一粒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文旅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