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中卫:订单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08-12 09:11: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清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沙坡头区镇罗镇沈桥村的温室大棚时,村民李学珍和工友们早已忙碌起来。翠绿的拇指黄瓜挂满藤蔓,她们动作娴熟地采摘、分装。不远处,冷库中的分拣工作也如火如荼。

近日,镇罗镇沈桥村的温室大棚里,工人采摘拇指黄瓜。

  “这批拇指黄瓜下午就能‘飞’往上海、深圳,明天就能端上大城市居民的餐桌。”宁夏丰瑞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昭君语气中透着自豪。

  与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不同,这里的种植户不再为销路发愁。“我们实行订单农业,客户需要多少,我们就种多少。我们的拇指黄瓜从年初到年底梯次增加种植面积,全年供应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王昭君介绍说,目前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承包的大棚从去年的6座增加到了今年的30多座。同时,公司正在试验推广“三零技术”(无农残、无激素、无重金属)番茄,后续计划推出一套适合中卫气候的种植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通过“龙头企业+订单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打通高端销售渠道,让中卫的瓜菜畅销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帮助大家共同增收。

  镇罗镇的实践只是中卫市农业转型的缩影。今年,该镇种植拱棚瓜2400亩、朝天椒500亩、贝贝南瓜1610亩,还示范种植了密植玉米、彩椒、水果乳瓜等特色作物。王昭君算了一笔账:仅她一家企业,年用工量就达7000人次,劳务支出超60万元。“土地流转+务工”的模式,让村民李学珍这样的农户实现了“四季增收”。

  “土地流转,田租有保障,打工就在家门口,日子越过越踏实。”李学珍笑着说,农产品销路好,她们的工资也拿得及时,不像以前自己种,要靠天、看行情。

  在200公里外的海原县三河镇,另一场农业变革正在上演。依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这里的冷凉蔬菜以口感佳、品质优赢得南方市场青睐。走进种植基地,连片的甘蓝、西蓝花郁郁葱葱,村民们采收、装筐、运输一气呵成。“从采收到打冷处理,36小时内就能抵达广东、福建的超市。”宁夏鑫艾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玉介绍,今年三河镇通过“全产业链”模式,规模化种植西蓝花800余亩,带动就业超200人。

  从镇罗镇的订单拇指黄瓜、贝贝南瓜,再到三河镇的冷凉蔬菜,订单农业通过产销对接、技术赋能和利益共享,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确定性”。当产销对接成为常态,当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订单农业”正逐步成为推动中卫乡村振兴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