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中卫:培才强基 以才兴产
2025-08-11 09:33: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没想到刚毕业就能在家门口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卫的引才政策和发展环境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近日,在2025年“‘就’在中卫‘职’引未来”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王浩宇说道。

  在这次招聘会上,来自区内外的108家优质企业,为应届毕业生及离校未就业青年提供近2000个工作岗位,覆盖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这种政企联动的招聘模式,不仅有效搭建了人才与岗位的对接桥梁,也是中卫市深化校地多元合作、以人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中卫市锚定“大规划、大基地、大融合、大发展”工作思路,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青年菁英托举、创新创造活力倍增等“聚才兴业”十项行动,紧扣“引育用服”全链条发力,积极推进人才跨市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共引、项目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生态共筑,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区域振兴同频共振,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卫市聚焦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技术创新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紧盯区内高校院所距离更近、沟通更便利、引才成本更优的区位优势,4名市级领导带队主动对接高校院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详解引才政策与发展蓝图;市委人才办借助银川人才发展集团资源优势,牵头联动24名专家、14家高校院所与60余家企业,搭建起跨区域人才合作平台,让“衷(中)爱人才 未(卫)来可期”的引才品牌愈发响亮。

  “我们急需数字信息领域的技术骨干,通过‘百企千岗高校行’活动,不仅招到了5名专业人才,还与北方民族大学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得益于中卫市创新“线上+线下”引才路径,搭建“云端桥梁”,开展直播带岗,企业开展的“云上揽才”吸引2.7万人次求职者互动,让企业与人才的对接效率大幅提升。

  针对重点产业人才缺口,中卫市‌建立“1+2+N”引才机制,形成校地协同聚才引智示范效应。发布了《2025年度中卫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涵盖医疗、数字信息、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89家企事业单位1085个岗位。

  与此同时,中卫市组建N个招才小分队,针对数字信息、教育卫生等领域基础技能人才缺口大、高端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招才小分队,由分管市级领导带队携安家补助、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政策“礼包”,赴区内外开展“百企千岗高校行”系列活动,推动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引才需求精准对接。

  在中卫市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珩磨系统工程实践基地,北方民族大学学生李媛正跟企业导师调试设备。课堂学理论,基地练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实现了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中卫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发题、高校领题、人才破题”的产才融合生态。在人才共育方面,市教育局与宁夏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基地,北方民族大学助力建设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建成珩磨系统、数据标识等实践基地;在成果转化方面,71项合作需求发布后,23家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12个项目现场签约。

  值得关注的是,校企合作正从“项目对接”迈向“生态共建”。宁夏数字信息产业研究院与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签订协议,共建高端人才智库,在课题研究、创业孵化等方面深度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我们推动政校企在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研发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共用,建成人才公寓260余套,盘活市区保租房、公租房等500余套,专门用于数字信息产业人才周转用房。”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高层次人才还享受人才公寓或周转性住房优先入住、子女入学自主择校以及全市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全力营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卫市出台了《全职引进全日制博士硕士经费补助实施方案》《支持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文件,校院企引育人才可叠加享受区、市政策红利;在服务优化方面,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高效开展,惠才通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工作站则提供了专业化、定制化服务,全方位营造宜业宜居环境。

  以校地协同为纽带,以产才融合为路径,中卫市在“引育用服”全链条上持续发力,既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更让人才用得好、成长快。从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到服务保障的贴心周到,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到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中卫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贤才,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与城市共赴未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