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沙坡头区镇罗镇的百果香渔业专业合作社,380亩养殖水域波光粼粼。工人刘仲祥轻点手机屏幕,鱼塘中的增氧设备便开始启动作业。“鱼塘比较大,从前得手动开增氧机,一趟子跑下来费时费力。如今有了可根据溶氧值动态启停的智能增氧系统,解放了双手,还将效率提高了50%、电能消耗减少30%。”刘仲祥边说边展示智慧养殖服务系统——从溯源、视频监控、水质监测到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成鱼捕捞……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科技范儿。
室内中控大屏上,8个鱼塘的鱼类生长状态、设施运行情况一目了然。“系统不仅能实时采集水温、pH值、溶氧量等关键数据和远程控制渔业机械,还能对养殖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只要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系统会立即上传至指挥平台,负责人远程进行决策,养殖人员接到指令后在第一时间处理。尤其是夜间,省去了人工巡塘带来的不便。”该合作社科技特派员赵常山说。
户外的关键环节渔艺技术同样让人大开眼界。鱼塘里,工人们正忙着利用自动捕捞系统进行捕撒网、合围、捕捞。一条条肥美健硕的鱼儿通过自动化设备直接被运送至岸上的车厢里,一幅“鱼跃人欢”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的鱼儿都有‘身份证’,‘一品一码’可追溯。通过二维码溯源档案,可查询养殖、运输、销售等全环节数据。”赵常山说。
养殖区网箱内,高密度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草鱼等吃食性鱼类,与外塘套养的鲢鱼、鳙鱼、鲫鱼形成生态互补。在排污装置的作用下,70%的残饵、粪便得到清除,实现“以鱼养水”生态平衡。“网箱集约化养殖使单产提高20%。2024年设施高密度养殖产量达186吨,池塘养殖产量200吨,外塘产量26吨。”赵常山说,鱼儿长得好,主要是养得好。根据鱼类生长阶段营养需求,所有鱼饵都通过8路网箱精准均匀投喂,不仅将投喂效率提高了50%,还减少了饲料浪费、降低了水体污染。在与科学用药、尾水“三池两坝”净化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周边水域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护。
记者了解到,百果香渔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市首个“池塘网箱+智慧养殖”示范基地,主要开展池塘养殖、网箱流水槽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养殖品种有斑点叉尾鮰、饲料鳜鱼、大口黑鲈、河鲈等名优特新水产品。2022年,沙坡头区科学技术局将该合作社选定为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单位,并委派2名水产工程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在技术加持下,该合作社率先探索“物联网智能控制+全程机械化促进渔业高产发展”模式,集约化养殖每立方米水产商品鱼20公斤以上。
“2024年,合作社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列为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场户,综合效益稳步增长的同时,还示范带动周边5个村养殖户平均增收15%。‘物联网+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既破解了传统渔业‘靠天吃饭、人工低效’难题,又为区域现代渔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示范经验。”赵常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