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烈日下的海原县海城镇小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水珠沿着滴灌带精准渗入作物根部。农民张廷党轻拧阀门,感慨道:“以前靠天吃饭,在旱地里刨食,现在‘黄河水’成了田管家,咱也像城里人一样‘拧龙头’干活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以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高崖水库为源,71公里压力管道与4级扬水泵站将黄河水送往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润泽6万多人、12万亩田地。通水近两年,曾经的旱塬正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
当地妇女在马铃薯种植基地除草。
“过去打井取的是苦咸水,伤地伤苗,大旱时连苦水都不够。”海城镇武塬村村民张成卫的话道出往昔窘境——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加之地表水匮乏、地下水过度开采致水位下降,生态与生计双重承压。如今,仅海城镇便有1.76万亩耕地实现“旱改水”,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年引黄河水219万立方米,3座蓄水池与12个灌溉系统让旱地彻底“解渴”。
水来了,耕种方式也随之革新。该镇打破传统雨养农业困局,借力西安供水工程引来黄河水,大面积替代地下水灌溉。水质EC值显著优化,更契合作物需求。同时,大刀阔斧革新灌溉方式——以“覆膜种植”加“膜下滴灌”取代粗放的“大水漫灌”,一举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旱地真正“解了渴”。
黄河水更激活了“智慧基因”。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精播、物联网墒情监测贯穿生产全程,昔日凭经验耕作的农民,如今盯着屏幕就能控肥调水,旱区农业加速迈入现代化。
“活水”还串起绿色产业链: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拔地而起,2万吨有机肥厂将粪污“变废为宝”,形成“田养畜、畜肥田”的闭环。而“小田变大田”新增耕地136亩,355座拱棚孕育设施农业新希望,更让土地潜能充分释放。
采用“覆膜种植”和“膜下滴灌”的玉米茁壮成长。
变化不止于田畴。灌溉服务合作社、农机托管强村公司等主体蓬勃生长,马铃薯制种、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注入专业力量。
在宁夏耀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樊桂花笑着说:“如今,厂子建起来,咱不用再出远门打工,顾家挣钱两不误!”
据海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城镇去年人均增收3860元,主要来自土地流转租金和“家门口”务工,如马铃薯基地、有机肥厂等,老百姓日薪约130元,叠加社会化服务收益。另外,武塬村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通过农机托管、资产出租及产业链分红等,将薄弱项转为发展“强心剂”,并反哺公益事业。
如今,依托西安供水工程,海城镇正打造高原冷凉番茄、小杂粮“三品一标”等四大基地。黄河水为墨,旱塬上正铺展“水活业兴、民富村美”的新画卷——这不仅是庄稼丰收,更是产业重塑、方式革新与民生提质,为干旱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刻下可鉴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