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第十一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中卫中学分校风雨操场、中卫市第八幼儿园、海原县第一中学宿舍楼等10个“两化一振兴”项目……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愿景并不局限于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在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以多项务实举措,全力打造优质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数字化”为教育装上“智慧大脑”
在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我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学校200兆以上互联网带宽、“班班通”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数字校园、“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区)实现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
“现在的娃可真赶上好时候了!教室换上‘新装备’,大屏黑板能画画、能看视频,我们学校以编程和机器人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享受教育数字化发展成果。”中卫市第十一小学校长王兴东说。
“为了让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市统筹‘三个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配齐设备,实施‘市区带县(区)、城区带农村、优质带薄弱’专递课堂。”中卫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德才说。
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智慧教室等13个项目,各学校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运用智慧教室、机器人教室、虚拟现实教室、云教室、创客教室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习效果,助力教育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产学研”为职业教育“插上翅膀”
近日,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500余名学生参加岗位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宁夏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校中厂”中卫市恒力电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传感器生产制造车间和宁夏中卫大河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厂中校”珩磨装配车间,通过“做中学、学中用”的生产实践,助力学生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阶。
“通过实践,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更好地融合,学到真技能。”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2023级机电工程系学生郑皓说。
职业教育发展同样是我市教育提质的重要一环。我市加快建设宁夏装备制造学院和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努力把产线搬进校园、把课堂融入车间,通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推动“产、学、做”一体化,探索“车间案例进教材、生产数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我市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等产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强根基”为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在中卫中学分校,占地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风雨操场已现雏形。项目建成后,将为师生提供全天候体育活动空间,成为学子们的活力新地标。
“以前学校没有宿舍,现在学校建了宿舍楼,家远的孩子可以住宿了。”海原县第一中学教师孙静感慨道。海原县第一中学宿舍楼项目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乡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我市聚焦民生需求,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制定“两化一振兴”教育项目清单。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预计将新增学位6120个,有效缓解学位紧张问题,保障适龄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新增学位不是终点,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起点。我市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补给中小学教育刚需、扩容升级职业教育、对农村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等,从基础上破解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中卫市教育局局长孙自文说。
教育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神经末梢”,是推进中卫市“两化一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卫市正以项目建设为支点、以育人铸魂为核心,将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人才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