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中卫仍有一群匠人坚守着传承百年的手工地毯技艺。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的中卫市滩羊地毯厂,只见数十名织工手指翻飞,羊毛在经纬线间穿梭,一幅幅纹样精美的地毯渐次成形。厂长魏海明拿起一块地毯向记者展示:“机器织的地毯背面是平的,而我们手工编织的能看到立体的‘8字扣’,这就是为什么说‘千针万线,手工无价’。”
中卫滩羊手工地毯的历史可追溯至1868年,当时青海地毯艺人金海将织造技艺带到中卫。“当时织一条毯子要半年,现在仍需三个月。”传承人魏海明自1982年入行以来,不仅复原了30余种传统纹样,更创新开发出仿古地毯、文物主题文创等系列产品。如今,中卫滩羊手工地毯历经十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宁夏特色的手工地毯制作工艺。
“从选毛到成品,一共要经过14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魏海明介绍,选材尤为关键,必须选用本地土种绵羊的优质羊毛,其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经过清洗、染色后,匠人们采用独特的“8字扣”和“反8字扣”技法手工编织。
5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红英已有30多年的编织经验,她一边熟练地打结,一边对记者说:“我二十多岁时就进厂学手艺了,现在闭着眼都能打结。带过30多个徒弟,最年轻的也30多岁了。”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中卫市滩羊地毯厂也在不断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蓝”工艺,通过三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呈现古朴典雅之美。近年来,设计师们又融合明代青花瓷的釉彩艺术,开发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白三蓝”系列。而且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公司通过网络接单,为顾客提供定制服务,杯垫、盖毯、墙挂装饰毯等产品,凭借新颖、时尚的设计,也成功打入年轻消费市场。“我们接到的订单里,不少是年轻人婚房用的传统纹样地毯。”袁红英展示着手机里来自西藏、云南等地的客户反馈。
尽管手工地毯的市场受到机织产品的冲击,但中卫市滩羊地毯厂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以品质赢得市场。目前,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西南、西北地区。2025年央视非遗晚会的聚光灯,让这项百年技艺走进全国视野。
站在挂满获奖证书的展厅里,魏海明目光笃定:“手工的东西,机器永远替代不了。”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让这项百年技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