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51座,并配套建设了集污池、污水管网等设施;
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已建成“村镇污水收集处理智慧运营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中宁县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其治理模式和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区得到推广,该县有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获评“最美污水处理站”,成为示范标杆;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筑牢生态底色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中卫市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水环境整治,通过生活污水管控、人居环境整治和“卫生改厕”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 “建管并重、智慧高效、生态惠民” 的治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提升,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5月6日,在沙坡头区镇罗镇沈桥村污水处理站运管中心,一块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调节池液位2.3米、设备电量 98%、出水流量120立方米/日……屏幕上,3 镇5村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画面清晰切换,宛如精密运转的“数字管家”。这是沙坡头区创新“互联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模式的生动缩影,让原本隐蔽的污水治理工作变得可视化、智能化。
“我们通过搭建智慧运管平台,设备电量、流量、水温、水泵、风机等关键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自动分析设备运行状态,运维人员通过电脑、手机APP可实时察看和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无人值守、自动运行、故障报警和远程控制,降低设施运行维护成本,真正实现 ‘轻点鼠标管全局’。”市生态环境局沙坡头区分局副局长何洋说。
沈桥村污水处理站的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就近联建”原则,整合柔远镇高营村、东园镇瑞应村、美利村、冯桥村、镇罗镇沈桥村3镇5村资源,投资578.53万元建成联建式污水处理设施,覆盖2200户8400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创新采用2套150m3/d 处理设施并行模式,冬季单套运行降成本,夏季双套启动提效率,搭配“A2/O+MBR 膜”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标,避免“小马拉大车”。
“以前村庄生活污水乱排,蚊蝇多、气味大,现在经过处理,水还能浇花种菜,既干净又实用。”沈桥村村委会副主任万丽媛道出了该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新图景,如今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民也用上了卫生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沈桥村的变化展现了我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成效。在治理实践中,中卫市紧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将农村污水治理与村庄规划、“厕所革命”等有机融合,构建起“近城纳厂、远村集运”的差异化治理模式。靠近城镇的中心村,通过管网延伸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大盘子”,实现城乡治理“一张网”;偏远村庄则采用“集中收集 + 定期抽运”模式,既避免贪大求全的资源浪费,又确保治理成效“接地气”。
在中卫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另一番治理场景同样生动。只见巨大的圆形二沉池里,清水与污泥在此完成最后的分离,经过多级AO生物处理、深床反硝化滤池等工艺淬炼的水流,正以日均1.5万立方米的流量,汇入滨河路边沟。
“第三污水处理厂分流了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了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采用多级多段AO生物处理工艺,提升了中卫市污水处理规模,处理后的再生水也找到了新的 ‘归宿’,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灌溉与工业企业回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宁夏水投中卫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分公司副经理王海说。
从沈桥村的“乡村毛细血管”到第三污水处理厂的“城市动脉”,中卫的污水治理正构建起“点线面”融合的立体网络。截至2024年,全市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的行政村17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9.5%,污水治理率背后,是“一村一策”的精准落地 。
——在宣和集镇,投资5169万元的扩建工程管网覆盖5个村1.2万余人;
——在兴仁镇,8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与智慧平台联网,让山区污水告别 “拉运时代”;
——在永康镇刘湾村,新建管网将老庄点纳入治理范围,让昔日黑臭沟变身景观带。
治理成效在水质数据中清晰显现:2024 年,香山湖水质跃升至Ⅰ类优,黄河下河沿断面、第一排水沟等重点水域稳定保持Ⅱ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Ⅲ类。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改厕、管网、处理站” 三位一体的推进策略 ,每建一座站点,配套完成周边农户改厕;每铺一段管网,同步绘制“一村一图”治理地图。
初夏时节行走在中卫乡村,污水处理站的“最美”评选、智慧平台的“数字哨兵”、再生水灌溉的连片农田,共同构成生态振兴的鲜活图景。如今,中卫正以“治污为民”的初心,书写着“水清、岸绿、村美”的乡村振兴答卷。这不仅是污水治理的中卫“解法”,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