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我给您带了早餐,趁热吃。”在海原县海城街道办东城社区,居民方梅玲提着热乎乎的早餐,送到83岁孤寡老人刘兰英家中。这样的温馨场景,在东城社区已成为常态。
东城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为提升服务质效,社区创新打造“一核多元五驱动”温情治理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合各类资源,依托五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精准服务。自该模式实施以来,社区在2024年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22起,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超过2万人次。
社区党员田风福因患病下半身瘫痪,行动不便。社区发动爱心敲门志愿服务队力量,轮流上门为他送餐、打扫卫生,并提供心理辅导和伤口护理。在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下,田风福的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截至目前,该服务队已帮扶困难群体51人次,慰问困难群众36人次,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20余次。
“联通公司为社区开发的‘沃智慧’数治平台,让居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反映问题、查询政策、办理业务,实现了‘指尖一点,诉求快办’。”东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黎盛生介绍,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诉求自动派单、限时处理、全程留痕,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截至目前,平台已处理居民诉求5000余件,办结率达98%以上。同时,社区还通过网络直播间开展“云课堂”“我们的节日”直播联欢等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情感共鸣。
数字化是手段,而志愿服务的参与和社区的温情关怀才是根本。东城社区深化“精细网格化”服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为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担任“贴身管家”。
“我们要求网格员用脚步丈量民情,尤其要关注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群体。”黎盛生说,从代买药品、送菜上门,到检查水电安全、陪伴唠嗑,再到排查矛盾、应急帮扶,网格员的服务事无巨细。
社区还整合了11家驻区单位的112名在职党员,以及物业、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等多方力量融入网格,并通过“小板凳议事会”等特色载体,鼓励居民共商共议社区事务,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和谐局面。
党员兰学琴照顾83岁退休党员陈光荣的事迹,在社区被传为佳话。当得知陈光荣老人独自生活、子女在外地工作后,兰学琴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不仅帮助老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还在节日期间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共度佳节。老人生日当天,兰学琴还自费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让老人感动不已。
社区工作者齐显玉2004年从河南嫁到海原,她克服文化差异与生活习惯的不同,积极融入当地生活。自2009年进入社区工作以来,她走遍了辖区每个角落,对320户居民的详细信息了如指掌。“谁家有孩子上大学、谁家患有大病、谁家有外出务工人员,她都一清二楚。”黎盛生说。齐显玉帮助7户困难家庭解决了实际问题,积极为辖区各族困难群众办理低保,用行动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我们通过多元阵地建设,以‘数字化+网格化’双轮驱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真正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和谐共同体。”黎盛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