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戏台总是无人问津、老供销社也闲置了许多年,现在经过修缮和加装专业设备,我们能在里面看电影、看演出。”8月27日,中宁县石空镇石空村村民徐波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空人,她这几年亲眼见证了村上的变化。
近年来,石空镇石空村推出“四老焕新”赋能机制,通过“盘活资源、激活文化、发动群众、打造品牌”,实现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沉寂多年的乡村逐步迸发新活力。
8月27日,记者走进石空村,曾经冷清的老戏台,经过修缮并加装专业设备,变成了红歌传唱、社火表演的“文化舞台”;闲置多年的老供销社,陈列起粮票、枸杞根雕等老物件,成了村民追忆过往、游客打卡留念的“乡村记忆馆”;废弃的石空小学也摇身一变,成为融合老磨坊与农耕文化馆的综合体。
石空村为激活传统文化,邀请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白梅,通过“技艺传帮带”的方式,向村民传授蒿子面制作技艺。“在这里学蒿子面技艺,既能把老手艺传下去,还能靠这门手艺补贴家用,真是一举两得。”徐波说。今年,石空村共开展4场专项技能培训,培养了10余名妇女手艺人。她们靠手工蒿子面增收,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
“群众是乡村发展的主角,只有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乡村振兴才有底气。”石空村党支部书记董振国说。
为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石空村组建了371人的“红色灯火”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开展环境整治、政策宣传、邻里帮扶等行动,让志愿服务多层次、高频率、常态化开展;同时,村里将村规民约与积分制、“五星五花”评选相结合,把志愿服务、红白事简办、文明家风建设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可凭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一系列举措之下,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显著提升:2024年,石空村农家书屋借阅量同比提升20%,村民文化活动参与率增长55%,“积分超市”累计兑换积分超5000分;村里的乡贤智囊团也主动发挥作用,全年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成功引荐4个“非遗研学”项目,在全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此外,石空村还深挖农特产品打造特色品牌,让“老味道”闯出新名气。“老石空”自磨面粉依托440亩富硒麦田建溯源制度;百年胡麻油传承“油脖子”技艺,出油率提升15%。烤馍、蜂蜜等纳入统一品牌,研学基地“磨面体验+美食品鉴”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400人次;红枣变“文化礼品”、元宵节推出“烤馍+蜂蜜”套餐,当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