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正文
中宁:以“绿”为底 描绘高质量发展生态画卷
2025-09-05 15:05: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初秋时节,漫步杞乡大地,黄河岸畔稻浪翻滚,收割正忙;蟠桃、葡萄等特色农作物也迎来采摘季;中宁县丰安屯旅游度假区与黄羊古落旅游区内,游客沉醉于蒿子面(美食)、黄羊钱鞭表演中,深度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特色民宿一房难求。

  与美丽风光相对应的是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质量,2024年,全县优良天数比例达83.6%,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国控黄河金沙湾断面、清水河泉眼山断面(扣除氟化物)水质稳定保持Ⅱ类,5个区控断面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中宁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系统修复:筑牢生态根基 守护美好家园

  8月30日,记者走进中宁县鸣沙镇红柳沟上段看到,昔日沟壑纵横、土地裸露的鸣沙镇红柳沟,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

  2024年,中宁县聚焦水土流失治理,对红柳沟上段、车门沟等区域实施坡面整治、沟道防护、植被恢复等系统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不仅削减了泥沙入河量、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更让周边土地重焕生机,为农业生产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在更大范围内,中宁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国土绿化5万余亩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0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1%,湿地保护率达40.4%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同时,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让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身“绿色画卷”,曾经的“生态伤疤”逐步愈合;同时,常态化开展河湖库“清四乱”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查处河道非法采砂行为,整改问题隐患,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长效治理:夯实绿色基底 守护清新家园

  “以前烧煤取暖,屋里烟熏火燎,现在用上了清洁能源,既暖和又干净!”近日,恩和镇上庄村村民张凤莲的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2024年,中宁县全面完成农村热源清洁化改造,通过推广空气源热泵、生物质锅炉等清洁能源装备,彻底替代传统散煤取暖模式,燃煤污染得到显著削减。

  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中宁县也建立起长效机制。开展“四尘同治”,通过工业物料封闭、脱硫减排等技术升级,更换落后设备并淘汰高污染车辆,推动颗粒物浓度下降、空气质量改善;开展“五水共治”,完成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铺设再生水管网并严控漏损,关停自备井、拆除违规泵站,提升用水重复率与再生水利用率;“六废联治”保障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提升利用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提高残膜回收与秸秆利用效率,稳定土壤环境。

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 构建低碳家园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近日,随着“宁电入湘”±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建成投用,全县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4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0万吨,绿色能源“引擎”动力强劲,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新能源产业为牵引,中宁县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资源市场化激活:积极创建绿色工厂与数字化车间,推动多家企业达到行业能效先进水平,让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控制取水总量,让水资源利用更集约;深化“六权”改革,完成企业排污权确权登记,开展排污权、用水权交易,推出用水权抵押贷款,收储闲置水权指标,通过市场化机制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资本”。

  中宁县将继续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深化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融合,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持续发力,让绿色成为县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