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嘴村的标准化养殖场里,冯冬玲和技术员核对牛羊存栏数据。一年前冯冬玲还是一位为生计发愁的普通农村妇女,如今凭借20万元妇女创业担保贷款,搭建起循环农业体系,带动乡邻走上乡村振兴路。
2024年前,李嘴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创业机会寥寥,冯冬玲也守着几亩玉米地,一年收入微薄。但她不安于现状,决心寻找新出路。
2024年的一天,村妇联组织的政策宣讲会,给她带来了希望。当得知当地有最高20万元的农村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政策时,冯冬玲如获至宝。她连夜整理创业思路,次日便奔波于村委会、镇妇联和银行之间提交申请材料。半个月后,20万元贷款到账,她激动不已。她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拿到贷款后,冯冬玲并未急于求成。她骑着电动车考察周边乡镇养殖场,查阅大量农业资料,最终确定“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流转土地搞种植,为养殖提供饲料,畜禽粪便还田改良土壤。
整合土地时,她挨家挨户沟通。起初村民不理解,她承诺先付租金再用地,还邀请村民到养殖场打工。1个月内,400亩零散土地顺利整合,养殖场动工建设。
“搞养殖不能靠‘老经验’,得讲科学!” 这是冯冬玲的深刻感悟。养殖场起步时,引进的50只绵羊和40头肉牛中,几只绵羊食欲不振。她连夜请畜牧站专家上门诊断,才知是饲料配比不合理。
此后,冯冬玲成了畜牧站的“常客”,系统学习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知识,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她将所学技术详细记录,从牛羊体温监测到疫苗接种时间,从青贮饲料发酵温度到圈舍通风时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为降低成本,她在循环农业上下功夫。在养殖场周边种植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实现饲料自供。修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减少污染,提升农作物品质。
半年后,养殖场第一批肉牛出栏。扣除成本,纯利润近20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结余。“那一刻,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冯冬玲兴奋地说。
养殖场稳定运营后,她积极为乡邻创造增收机会。一方面,她优先为村里的妇女和困难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实现工作与顾家两不误。许多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因这份工作逐渐改善了生活状况,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另一方面,冯冬玲深知技术对于发展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乡邻。从养殖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技巧,从日常管理要点到疫病防控方法,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确保每一位都能有所收获。
如今,在冯冬玲的带动下,李嘴村不少村民投身养殖行业,形成了“养殖+种植”的产业集群,村民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冯冬玲自己也实现了从农妇到创业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站在田野上,望着牛羊和庄稼,冯冬玲满怀憧憬:“今后,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乡亲跟着我致富!”从普通农妇到创业先锋,冯冬玲用20万元贷款撬动增收致富大梦想,让“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精神在田野间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