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正文
麻春村戈壁蜜瓜香飘远方
2025-08-08 10:57: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8月5日上午,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的戈壁滩已升腾起热浪。一排排银色拱棚在阳光下闪耀,棚内藤蔓间垂挂着圆润饱满的蜜瓜,散发着清甜气息。宁夏艺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晓龙轻托起一个金黄色的蜜瓜,指尖轻弹瓜壳,发出清脆回响:“听这声音,就知道甜度达标了。今年蜜瓜品质比往年更好,订单已经排到了九月。”

  5年前,这片土地采用传统压砂方式种植西瓜。2021年,全县3.8万亩压砂地陆续退出压砂种植,其中就包括丁晓龙合作社的60亩瓜田。

  “退砂不是退产业,而是产业升级的契机。”站在拱棚门口,这位曾经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如今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领头人目光坚定。2007年,丁晓龙放弃银川白领工作回乡种瓜时,父亲的斥责声犹在耳边:“我供你上大学,不是让你回来种地的!”但丁晓龙坚持己见:“咱们的硒砂瓜品质一流,却卖不出好价钱,就是因为不懂市场。”

  创业之初的艰难是刻骨铭心的。2008年,丁晓龙第一次带着硒砂瓜外出推销,由于经验不足,送去的瓜品质参差不齐。“虽然亏了钱,但乡亲们的收入一分都不能少。”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付给村民,这个举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2014年,丁晓龙成立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注册“宁砂宝”商标,带领农户推行统一采购、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这一标准化生产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各自为战的局面。

  更大的突破来自销售渠道创新。2017年,丁晓龙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次年电商销售额突破80万元。随着直播行业兴起,他又带领团队尝试直播带货。“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才能让戈壁蜜瓜走向全国。”2022年,合作社电商营业额达1300万元。

  压砂地退出政策实施后,丁晓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支持下,他率先探索“退砂不退瓜”的转型路径。

  “我们和专家共同摸索出一套新技术体系。”丁晓龙介绍,通过机械深翻退砂土地,铺设滴灌系统,实施拱棚育苗移栽,同时严格执行机械深松、合理种植、控水禁化肥、休耕轮作、增施有机肥和菌肥、统防统治的“六项标准”。

8月5日,在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的拱棚里,工人在采摘蜜瓜。

  在80亩良种试验基地里,团队筛选出54个兼具耐储运、口感佳、品质高的新品种。丁晓龙摘下一个蜜瓜切开,橙黄色瓜瓤晶莹剔透:“这个品种含糖量达16%以上,货架期比传统品种长1周,在北上广深每公斤能卖到20元。”

  如今,丁晓龙的合作社已发展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宁夏艺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农带农1.5万亩,建成绿色基地5000亩,带动周边3个村共同发展。

  在包装车间,麻春村村民吴娟娟正熟练地将蜜瓜套上印有“宁砂宝”商标的环保网套:“以前在家照顾孩子,现在孩子上学了,我待在家里也没事干,到村上附近的合作社务工,每月有3000多元稳定收入,补贴家用也挺好的。”像她这样的村民,合作社常年雇用200余人,季节性用工更达3000余人次。

  2024年,丁晓龙联合6个村集体发展小番茄产业,并加入海原县“本土+外援”人才帮帮团。一年间,6个帮扶村就近解决劳动力就业4600余人次,实现产业收入290余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丁晓龙表示。4年来,他连续资助本村应届大学生,每年自费维修生产道路,免费清理村内垃圾。

  站在新建的智能分拣车间前,丁晓龙描绘着更广阔的蓝图:“今年合作社计划建设200亩拱棚种植基地,通过‘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的方式推广新技术。还会引入数字农业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实现精准种植。”

  “从露天压砂到设施农业,从等客上门到订单销售,戈壁蜜瓜正发生蜕变。”海原县关桥乡组织委员李娟这样评价,“我们需要更多像丁晓龙这样的青年,以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的实干精神,投身乡村建设。”

  正午时分,满载蜜瓜的冷链车驶出合作社大门,这些产自戈壁滩的“金果果”将出现在上海盒马鲜生、杭州明康汇等高端超市的货架上。丁晓龙手机响起,又一个来自深圳的订单确认信息亮起屏幕。戈壁滩上的“甜蜜事业”,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