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海原县汽车站二楼的街道办零工驿站内,200平方米的大厅内人头攒动。45岁的马国强通过电子屏滚动信息,仅用半小时就与本地餐饮企业达成用工协议。“过去蹲马路边等活计,现在像逛超市一样选工作。”他感慨道。
海原县有组织输送务工人员。
近年来,海原县不断加大零工驿站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灵活就业人员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打造零工暖心、用工放心、就业安心、群众省心的优质零工驿站服务品牌。今年以来,海原县通过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累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9万人,创收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5%和56.75%,实现“小市场”撬动“大民生”。
在500多平方米的汽车站零工市场,智慧化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一楼电子大屏实时更新全县3000多个岗位信息,二楼培训室正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实训,隔壁直播间内,“带岗主播”在线推介广州、深圳等地岗位。这种“线下+云端”模式源自海原县创新的“红色劳务”机制——通过劳务行业综合党委统筹7个党支部、18个乡镇服务中心和159个村级劳务站,981名劳务经纪人如同“红色触角”,将零散需求转化为系统资源。今年前4个月,该市场已精准输送1452人上岗。
在街道办驿站,劳务经纪人马光军刚送走今年第三批务工人员。“月薪6000元还包食宿”的待遇吸引了33名村民当场签约。驿站依托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去年以来,向西安比亚迪及新疆、内蒙古等地输送千余人,带动务工家庭户均增收4.2万元。目前全县7个乡镇驿站通过数据共享,实现线上线下双向服务。
零工市场内,人头攒动。
针对零工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海原县推出“数据赋能+精准服务”组合拳:人社部门建立数据库实现人岗匹配,累计对接用工主体55家,发布岗位2.08万个,开展政策咨询3.3万人次。在“一站式”窗口,海城镇居民王秀芳不仅找到月薪3000元的超市工作,还获得免费育婴师培训机会。类似精准服务已帮助1528名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
零工驿站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将就业领域的惠企稳岗政策延伸到企业“厂门口”。“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零工驿站的服务功能,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和技能培训机会,使‘零工驿站’真正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加油站’,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的‘双向奔赴’。”海原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周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