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正文
旱塬 “解渴” 焕生机 海原县郑旗乡蹚出节水农业新路径
2025-04-10 17:16: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连日来,海原县郑旗乡西沿村的千亩中药材基地沐浴在暖阳之下,收割机的轰鸣,村民的欢声笑语,共同奏响了一曲丰收的乐章。42岁的西沿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成元蹲在地头,轻轻拨开泥土,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土贝母破土而出。“谁能想到,这旱塬地能长出这么金贵的药材。” 李成元的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

  郑旗乡地形地貌复杂,东南部是半湿润山地丘陵区,西北部则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再加上用水方式不科学,这片土地长期饱受“水困”之苦。虽说肉牛、杂粮和西芹是该乡的特色产业,但西芹高耗水的特性,让节水型发展成了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摆在了郑旗乡面前。

  面对挑战,郑旗乡巧用创新与智慧,开启了节水型农业的探索征程。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广中药材和菌菇种植,这片旱塬地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全乡种植西芹4000亩、中药材3200亩、菌菇45万棒,一幅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

  “为化解西芹高收益与高耗水之间的矛盾,今年我们示范种植了300亩高效节水灌溉西芹。”郑旗乡党委副书记李明星介绍道,“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牵头,我们邀请县农业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手把手传授节水技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改变农户传统大水漫灌的观念,逐步扩大高效节水灌溉西芹的种植规模。”

  西沿村的实践成为破局关键。站在千亩中药材基地,李成元指着纵横交错的滴灌管网说:“这片旱塬地,在2024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流转2230亩土地,建成了高效节水中药材田,标准化种植黄芩、银柴胡、土贝母等,形成了机械深耕、绿色防控的科技种植体系。”

  中药材基地创新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机制,村集体3年累计增收36.78万元,185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6万元,70多名务工群众人均年增收1.26万元。企业还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种植户心里有了底。

  这场“节水浪潮”席卷全乡产业链。西沿村种植了千余亩中药材和酸枣树,带动100余户农户投身其中,发展林下经济,缺水的西沿村由此找到了新出路。在撒台村,谷粒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集中种植、统一管理”的联农带农模式,在继续服务指导15户农户种植20万棒菌菇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闽宁帮扶资金,新建6座菌菇种植大棚,示范带动50户农户参与种植。

  今年,郑旗乡计划年底肉牛存栏量达到7000头,良种率达98.3%;打造3个杂粮种植区,分别种植糜子8000亩、谷子6000亩、荞麦2万亩以上。从旱塬地到高效节水田,从传统农业迈向科技种植,郑旗乡这场节水型农业变革,不仅让土地重焕生机,更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