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正文
中宁县为枸杞产业装上“科技芯”
2025-03-21 16:22: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3月19日,记者来到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灌装车间内看到,一颗颗饱满的枸杞经过挑拣、清洗、榨汁、加热杀菌等程序后,变成了色泽鲜丽、酸甜浓郁的浆液,再经过喷码、装盒、覆膜等流程后,运往市场。

  2024年,为进一步提高枸杞原浆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3万元,购置智能化设施设备,改善榨汁生产线和灌装生产线。如今,先进智能设备的“入场”,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日产袋装原浆1.5万袋、瓶装原浆1万瓶,引进自动化灌装机后,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杨江利说。

枸杞原浆智能化生产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中宁县,枸杞加工企业多达124家,随着时代发展,面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如何让小红果种得下、产得出、叫得响、卖得好,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道难题。

  为了破题,中宁县以科技为杠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兴杞”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枸杞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抢占新赛道,延伸枸杞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枸杞产业全链式发展迭代升级。

  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是中宁县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业内知名企业合力打造的集枸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先后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10余个186人,签约实验室19个,培育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成功打造自治区枸杞产业(中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17个、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研发精深加工产品10大类120余种,拥有自主专利和发明专利120余项,加工转换率达35%,培育“玺赞”“宁夏红”“早康”“杞滋堂”等自主知名品牌75个,为加快中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有了科技赋能,小红果已然蜕变成“软黄金”。截至目前,中宁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200.53亿元。

  中宁地处西北内陆,要想下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棋”,还需走出去借东风。去年11月,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陕西落下帷幕,以中宁枸杞加工产业为主题的项目《杞籽回生——开启枸杞精深加工新“食”代》获得银奖。

  “项目团队通过我们组织的校企座谈和企业调研发现,枸杞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籽渣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利用率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浪费。”中宁县科技局局长王峰说,得益于深度的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项目团队创制了枸杞籽功能油脂纳米乳液制备技术,并利用自研的专利菌株,首次制备出枸杞籽益生合剂。

  这是中宁枸杞产业开放创新的缩影。目前,中宁县推动19家枸杞企业与区内外28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来啃关键技术这块“硬骨头”。

  “我们积极赴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开展枸杞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通过考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找到了不少枸杞产业发展的好思路。”王峰说,他们着力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的培植工作,加速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

  同时,区外科研人才也纷纷“走进来”,为中宁枸杞产业发展助力。去年10月,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亚宏带队到中宁调研。此次调研,袁亚宏一行不但与3家企业在枸杞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她本人还被一家枸杞公司聘为“科技副总”。

  在区内外多方合力之下,中宁县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抢占精深加工制高点,让中宁枸杞产业越来越红火。